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認識傳染病

    一﹑登革熱簡介

      登革熱是一種經由病媒蚊傳播登革病毒之熱帶傳染病,雖非臺灣經常性的疾病,但隨時有由境外移入再度爆發流行之可能。患者以高燒、頭部、肌肉、骨頭、關節痛、後眼窩痛以及發疹為主要症狀。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到後,潛伏期三至十 五天,通常五至六天症狀可能輕微,或突然發燒到攝氏三十九 至四十度持續五、六天,有時會一度下降一、二天後再發燒二、三天,呈現雙峰熱型,發燒不久就有疼痛,特別是背肌、關節、眼球疼痛最強烈。發疹亦為該症一大特色,通常於第四到六日出現,會癢,三、四日後消失,有時皮疹會變成暗紫色而逐漸消失,近年除了上述典型登革熱之外,更有出血性登革熱,因為引起登革熱之病毒有四型,若重複感染不同型之登革熱病毒,可能造成症狀嚴重之出血性登革熱,若不即時治療或處理不當,致死率可高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臺灣亦曾發現少數病例。
      登革熱是一種傳染很快的疾病,臺灣在光復前於民國三十一年曾發生一次大流行,由於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家家戶戶都貯備消防用水,剛好成為病媒蚊的孳生源,因此可以說每一家都養蚊子,所以一傳染開來,勢如燎原之火,一發不可收拾,短短四個月之內傳遍全臺灣,估計當時六百萬人口有五百萬人罹患。光復後,於民國七十年又在屏東縣琉球鄉爆發流行,當時居民有百分之八十罹病。七十七年臺灣本島有一萬零四百二十名報告病例,確定病例四千三百八十九名,多在高屏地區。此後,每年都有境外移入病例,八十年在高雄縣、市,八十三年則高雄縣、市與臺南市均有小幅度的流行,且於八十三年九月間在高雄縣鳳山市發生一名出血性登革熱患者死亡憾事。
      臺灣有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兩種主要病媒蚊,前者分佈在嘉義縣布袋以南,後者則遍佈各地。病媒蚊密度愈高,傳播登革熱的危險性就愈大,此兩種病媒蚊之習性雖異,但消除之方法卻同,應由清除孳生源著手。這兩種斑蚊主要孳生於室內外之人工容器積水中,諸如陶甕、陶缸、陶瓶、瓷盤、塑膠及金屬容器、水泥槽、廢輪胎、石臼、冰箱底下之水盤等,祇要是長期積水而水質澄清的容器內都可發現幼蟲,白線斑蚊在郊外會孳生於竹筒、樹洞、石窟以及某些植物葉之軸心積水中。

    :::
    ▲開啟 ▼關閉